关键词 聋校 语文 教学创新 反思 探究
在聋校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中,我们重点应该关注和研究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活、启动聋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
一、尊重聋生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前提
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每个聋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语言基础、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我们才能掌握他们不同个体的特殊需要,才有可能针对他们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为每个聋生配备一个档案盒,在盒子里存放着尽可能收集到的学生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作为制定教学设计的依据。
尊重的核心是理解。我们要多从聋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聋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他们可能产生的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从他们学习语言的角度考虑,更多地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才能有底气拒绝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也就不会让我们的聋生产生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
要理解学生:一是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不成熟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要放弃用听人成人的价值观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学会用孩子的行为标准去对待孩子;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的、有差异的、独特的人,教师要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差异,并充分利用这种差异隐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要尊重聋生的人格,宽容和善待他们,尤其在我们眼里的问题学生,教师要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未成年的学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千万不要给他们带上“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的帽子。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因为学生错误行为暴露的时候,恰是学生发展的开始。但是,包容并不等于迁就。对于聋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必须达到的符合他们实际的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把关,绝不迁就。只有尊重学生,我们才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
二、有效沟通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基础
沟通在这里是指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而有效沟通则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连最起码的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聋校课堂上的是:信息在沟通双方相互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手语在表达过程中相对不完善。
互动性是创新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个体和学习媒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没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语文教学创新就只能成为空想。因此,作为聋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凌驾姿态,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知晓学生对教学信息有效性的掌握程度,形成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在时代呼唤教学创新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聋生喜欢沟通的方式,研究与他们进行无障碍沟通的技巧。在沟通方面,特别是在运用手语进行沟通交流方面,我们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他们学习手语,学习聋人手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三、活用教材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根本
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使用现有教材时,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从教学内容的背景入手
语文教材应注意教材背景的适当拓宽,开拓学生的视野。
2.从教材内容的过程入手
应试教育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的答案,对传授知识的过程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传授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不够。3.从教学内容的新颖入手
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当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不能僵化,课堂气氛更不能死气沉沉。
4.从教学内容的应用入手
让学生明白知识应用的价值,引导学生到工厂、农村、科学实验基地亲身感受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
四、分层教学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尽管聋校一个班级仅有十来个学生,但他们的年龄、性格特征、听力损失、补偿状况、接受能力差异悬殊,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分层教学是个关键。只有在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的需要,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会成为可能。
我们要切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作业练习分层、个别辅导分层、学习评价分层。这种分层教学,既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发挥主体作用。
五、科学评价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保障
评价的本质不是侧重于甄别,而是侧重于发展;不是鼓励学生超越别人,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所表现的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功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实施语文教学创新的保障,当然,教学创新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程度。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创新不是仅仅着眼于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要着眼于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看学生是否具备了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励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由侧重于教的评价转向侧重学的评价、由结论性的评价转向过程性的评价、由绝对性的评价转向差异性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以聋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己任,以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潜心研究语文教学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改变聋教育语文教学的窘境,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学用书.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南京:南京新中彩印厂,P5~9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P141~190
[3]张成荣.教学创新.
[4]辛扬.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5]杨建华.教学创新课程实施意见.